又到了牡丹花开的季节,高秉涵再次回到菏泽祭祖、省亲、赏花。“对我来说,牡丹节就是母亲节,别人在牡丹园看的是牡丹,我看的是母亲。”谈起菏泽、牡丹和牡丹节,高秉涵激动不已。
父母情,跨越海峡祭双亲 一炷清香,两行热泪,4月15日,80岁的高秉涵再次跨越海峡回到家乡,跪在了父母的坟前。 “爹,娘,春生来看你们了!”当日上午,在菏泽高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西一处墓地前,高秉涵认真地摆放供品、上香、烧纸、添坟。碑文显示,高秉涵面前的这座石碑立于1998年5月20日,此时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50年。 悲莫悲兮生别离。说起当时离开家乡的一幕,高秉涵的话语禁不住有些哽咽。“67年前,我在父亲的坟前磕下三个头后离开菏泽。”高秉涵回忆,1948年农历8月初六凌晨,母亲带着不满13岁的高秉涵告别祖坟,离开菏泽。告别家乡的亲人,高秉涵随着逃亡的国民党官兵一路流落到台湾。此后的半个世纪,他当兵、做法官、干律师,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台湾成家立业。 “大哥,你回来了。”“大爷,我们很想你。”听说高秉涵再次回乡祭祖,乡亲们都聚集在村头等候,并陪伴他一起去祭奠父母。祭奠前,高秉涵用颤抖的双手一遍遍擦去墓碑上面的灰尘,随之显现出他母亲宋书玉的名字。36年前,高秉涵寄往大陆的第一封信就是给母亲的。那是1979年8月,他利用前往西班牙出席学术会议之机,写了封家信,信的地址和收信人是“山东菏泽,西北35里路,小高庄,宋书玉。”遗憾的是,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前,宋书玉已经去世。第二年,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第一封家书。他的大姐高秉洁在信中说:“母亲是睁着眼睛走的,她虽然睁着眼睛,但始终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。”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,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。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手上衣。”这一高度浓缩、完美代言游子与母亲骨肉亲情的诗句,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游子,使他们牢记生养自己的亲人和故土。1987年10月15日,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,1991年5月高秉涵回到故乡。这个十三岁离家、年过花甲的老人,最终站在了父母的墓前。 家乡情,菏泽是永远的家 故乡何处是,忘了除非醉。 蒋介石先生颁发的银质勋章、镌刻有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名字的手表、1948年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新生录取通知书……4月15日8时30分,高秉涵将30余件珍贵藏品捐赠给牡丹区档案馆,此前他已经捐赠了97件藏品,包括他最看重的那座“感动中国”奖杯。 “当年离开家乡时,由于年龄小,我不知道‘孝’为何物,等我从台湾回来父母都已去世。父母面前不能尽孝,我就把孝心献给菏泽。”高秉涵在捐赠仪式上说,“我把所有的藏品都捐赠给菏泽,以后等我不在世了,儿孙想念我时就到菏泽来,看到这些藏品就如同看到了我。” 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高秉涵此次捐赠的藏品中,有一面绣有“菏泽旅台同乡会”的旗帜,这面三角形小红旗是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后修制的第一面旗帜。1995年2月12日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后,高秉涵每年带团返回大陆,往来奔波,异常辛苦。最初几年里,妻子石慧丽和三个孩子对此不太理解,曾经劝说过甚至阻止过他,但都无济于事。后来通过不断了解,特别是1998年后,石慧丽和长子高士玮先后随高秉涵返回大陆,才了解到故乡在高秉涵心目中的地位。从此以后,高秉涵再回大陆,一家人都非常支持。 在从高孙庄村去祭奠父母的路上,高秉涵在一株香椿树前停下了匆匆的脚步。“台湾也有香椿树,但那里的香椿没有菏泽的好吃,我的太太因此常常说我对台湾‘有偏见’。”说到这儿,高秉涵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其实,不光是菏泽的香椿好吃,在高秉涵看来,菏泽的姑娘最漂亮,菏泽的孩子也最可爱。 “故乡是我的生命源头,故乡是我的心灵归宿。”在离开高孙庄村的时候,高秉涵对送别的乡亲深情地说。 国家情,犹恐不见九州同 “生在鲁国曹州城,流落台岛苦读经。天涯断肠逾甲子,犹恐不见九州同。”在牡丹区档案馆三楼陈列馆北墙壁,悬挂着一张高秉涵的照片,上面写有这样四句诗。 高秉涵此次回到菏泽,除了祭奠父母、看望乡亲,还有一个重任:将一位旅台老兵的骨灰带回菏泽。据他介绍,这位老兵叫王更新,原籍定陶,去年去世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高秉涵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,带回100多个大陆老兵的骨灰坛,完成了这些老兵“回家”的遗愿。 “明年春天我还要回来。”高秉涵每年至少要来大陆两次,一次是春天,一次是秋天。春天是作为儿子,回来祭奠自己的父母;而秋天,则是以台湾中华孔子圣道会会长的身份到曲阜参加祭孔大典。在高秉涵此次捐赠的藏品中,有一张是高秉涵作为律师参与 “倒扁”活动的原版照片。在他的心目中,所有参与分裂祖国的人都要反对。“大一统理念早已深植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,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。如今,我已垂垂老矣,唯恐在有生之年,犹如南宋诗人陆游,会感受到‘但悲不见九州同’之憾,所以我要及时表达自己的心声。”高秉涵那充满沧桑之感的悲怆心声,再确切不过地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。 情系桑梓,心系家国。多年前,高秉涵已经对自己的后事做好安排,“如果我不在世了,骨灰一半留在台湾陪太太,另一半一定要回到菏泽。等我回来的时候,老乡一定在下面列队欢迎我呢!” |